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网民看日照

感知日照丨“第三方测评”虽好也有“诈”,要注意防范和“踩坑”

来源:日照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5-01-07 08:43:06

临近年关,不少人已着手从网上置办“年货”,很多人购物前都有看测评的习惯,就是先看看“第三方测评”再决定是否下单。对此,中消协发布提醒:“第三方测评”虽好也有“诈”,要注意防范和“踩坑”。

新华社发  王鹏作

何为“第三方测评”?通常是指未取得国家检验检测资质认定及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的组织或个人,通过自身测试、测验、体验或引用对比专业检测结果、分析调研数据、表达主观使用感受等方式,对商品的质量、功能、设计、成分、服务、性价比等方面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并将结果通过自媒体以图文、视频或直播的形式进行发布推广,为消费者购物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不难看出,“第三方测评”的关键在于“第三方”。这意味着它既不是买方,也不是卖方,而是中立的。可以说,客观、公正的测评,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消费者而言,这是选购商品和服务的指南,能够减少试错成本;对商家来讲,这既是一种外部监督,也可能成为引流神器。目前,“第三方测评”的覆盖范围正在不断扩大,不仅包括食品、化妆品、体育用品、床上用品、服装鞋帽等商品,也包括餐饮零食、美容美发、康养保健、运动健身等生活性服务,涵盖了人们日常消费的方方面面。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第三方测评”自身并不过硬,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例如,有的账号违背测评初衷,“挂羊头卖狗肉”,打着测评旗号,以“分享”之名行“营销”之实;有的为博眼球、追流量,美化使用体验,夸大产品功效,大搞虚假宣传;更有甚者,通过“捧一踩多”的手段打压对手,神化自己的商品,破坏市场竞争秩序;还有一些根本就不是真正的“第三方”,而是谁给钱,就给谁“好评”,谁不给钱,就给谁“差评”……种种行为无不是在玩弄“以测养商、以商养测”的骗人伎俩。据中国青年报一项调查显示, 71.0%的受访者认为第三方测评报告真假难辨,近七成受访者有过特意去第三方测评做攻略却踩“坑”的经历。有网友吐槽,“第三方测评”为谋求眼前利益给消费者“设坑布雷”,疑点重重,是不是也该好好“测评”一下自己?

“第三方测评”本是消费监督的重要方式,一些机构却背离本心,扮演不光彩的“暗托”,干起了虚假宣传甚至恶意抹黑的勾当,这不仅违反了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更是对消费者的严重误导、欺骗和不尊重。

新华社发 徐骏作

要解决目前“第三方测评”混乱无序、难言公正的问题,平台和监管部门不能缺位。要联手对现有测评账号和机构来一次“大测评”,该清理的清理,该整改的整改,对不达标不符条件的坚决请出“门外”;对习惯于“不见好处不撒鹰”“乱搞恶搞”的“第三方”纳入“黑名单”。对于后续管理,平台应切实负起主体责任,尽快明规立矩,提高准入门槛,搞好整个流程的审核把关。市场监管部门也应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以更严的标准规范“第三方测评”的行为。例如,可成立“第三方测评诚信自律同盟”,制定“第三方测评合规指引”,框定“第三方测评法规和标准依据”,推行“第三方测评人员实名制认证和商品信息认证”等措施。

消费者也要提高对“第三方测评”的真伪识别能力,网购时除了参考“第三方测评”外,还要看看其他消费者对所购商品的评价,或者向周围购买和使用过该商品的人咨询,听听他们的意见、建议和反馈,去伪存真,防止不小心落入“圈套”。

客观真实公正是“第三方测评”的“生命线”,也是市场有序竞争的底线红线。“既想当裁判员又想当运动员”的“第三方测评”能否早日走出“泥潭”,步入健康的发展轨道,真正经得起全社会的“测评”,还需相关各方积极作为,持续优化行业生态,付出更多智慧和办法。(依山听月)

(图片源自网络)

编辑:王倩倩
编审 :孙立梅
责编:刘佳秀